众“力”成城降“石魔”——看隆林德峨镇如何综合治理石漠化石漠化,一个令人揪心的词汇,它意味着荒芜、贫穷。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石山地区占总面积85%以上,是我区石漠化较严重的乡镇之一。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德峨的水土流失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发动群众两厢情愿成合力2010年底,中央和自治区将德峨镇的常么、龙英、弄杂、德峨4个连片村,作为石漠化片区综合治理试验区进行先行先试,为国家顺利实施桂滇黔石漠化片区区域综合治理和扶贫攻坚工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石漠化综合治理利民富民,关系到子孙后代,这对我们是个大福音啊!德峨镇党委书记陶世清说。如何把这件大好事落到实处,真正办好?德峨镇党委、政府从全镇干部职工中精选得力干将,分四个工作组深入试验区,进村入户,爬山下沟,进行实地调研。
一个项目,一次了解不到位,就下去第二次、第三次镇长杨金福说:在调研阶段,听民声,顺民意,得民心,是对人民负责。取得群众的支持是关键。龙英村上朗洞屯的进屯公路不通,长年缺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组进村后,发现该屯群众有上山打柴的习惯,于是从此入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群众明白,长年上山砍柴会导致植被破坏,加剧石漠化;同时讲清石漠化的严重性,告诉群众通过何种渠道来治理石漠化,国家在石漠化地区治理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刚开始部分群众对工作组的到来比较漠然,甚至认为妨碍了其生产生活。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特别是在参观了其他环境好的村屯后,大家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前不知道什么叫石漠化,只是发现山越来越荒了,种什么都难。
心里也犯过嘀咕,但是看大家都这样,自己也就跟着上山砍柴。现在知道了石漠化的危害,以后再也不胡乱砍伐破坏环境了。启示:要实施一个项目,不是当地部门想做就做,更不能大干快上,首先应该做通群众的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
群众和党委政府两厢情愿,则事半功倍;反之,往往事倍功半。配套治理山上山下齐发力治理石漠化,对当地干群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石漠化治理之路?经过调研论证,当地探索出治理山上,开发山腰,整理平地,完善设施的治理模式。
在石山上,大力发展种植耐旱性较强的金银花,采取花盖石模式,用金银花藤来包裹住裸露石头,给岩石裸露的山坡戴上绿帽子;在山腰的耕地上,积极发展烤烟、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在平地,大力推行草-畜-沼-菜生态饲养,建立畜禽养殖集中区,采取日牧和夜补相结合,发展山羊养殖、黄牛养殖等产业。创新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帮扶、群众主体、科学管理的工作机制,根据当地实际和各村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法分类施策。
常么村和弄杂村以发展种桑养蚕、金银花等为主,发展山羊、生猪等养殖为辅;弄英村发展金银花、银耳等产业为主,养殖黄牛、生猪为辅;德峨村发展烤烟、核桃等产业为主。对耕地多又有技术的农户,大力扶持为种养大户;对耕地少的农户,通过流转土地给公司和种植大户,引导其到发达地区务工。
同时,大力整合各项资金近亿元,在综合治理试验片区实施道路硬化、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土地综合治理等工程,夯实石山区农村发展基础;配套建设水柜、沼气、太阳能等农村能源建设,有效减少石漠化地区的资源压力。三年来,综合试验区共实施村屯道路改造13条42.03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屯屯通公路目标;配套建设水柜425座、沼气池501座,土地综合治理5000多亩。
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生态林保护、人工造林等工程一起实施,推行生态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育林管护的多种生态保护模式。目前,试验区共实施封山育林2.5万多亩,生态林管护4.1万多亩,退耕还林补粮9800多亩,荒山造林3000多亩,石漠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启示: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治理石漠化不能把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子。产业扶贫三张叶子有威力我家今年种有桑树200多亩,现在已养蚕5批,纯收入有10多万元哩。
采访中,芬达种桑养蚕合作社负责人覃世海高兴地说。要使广大群众不再上山开荒,就要形成一定的支柱产业,确保群众有长期的收入渠道。当地政府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依托本县农业龙头企业,探索三张叶子(烟叶、桑叶、茶叶)一椒(辣椒)一花(金银花)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引导鼓励群众发展烤烟、茶叶、金银花、种桑养蚕、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
该县组织常么村养蚕大户杨丽芬和群众代表出外考察桑蚕产业,引导帮助其牵头成立种桑养蚕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对蚕农实行一条龙服务。合作社负责购回蚕种供给蚕农,村民不用支付现金,待蚕茧销售后才结算,遇到技术难题,可直接向合作社技术服务员申请免费服务。常么村村委会副主任杨丽芬说:眼见种植大户把白皑皑的桑丝换回一沓沓人民币,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十分高涨。2013年,德峨镇投入养蚕的桑园总面积达2973亩,群众种桑养蚕收入65.5万元,作为大户的杨丽芬一年养蚕收入就达20多万元。
同时,加强内引外联,积极与区内外厂家联系,鼓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山进镇入城,到发达地区务工,拓宽农村劳动力收入渠道。2013年,试验区4个村长期或半长期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2700多人,劳务收入近3000万元。
2010年底,德峨镇石漠化综合治理试验区4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49元,仅相当于全县平均水平的57%。到2013年末,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280.5元,是2010年的2.6倍。曾经的荒山上,绿树成荫;整齐美观的村庄里,别墅成林。山上的苞谷地越来越少,树木越来越多;山腰的产业发展越来越有特色,群众的收入越来越多面对记者,德峨镇德峨村支书杨文升满脸笑容侃侃而谈。
启示:一亩土地七分石,在资源缺乏的石山区,治理石漠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使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长久之计、根本之策。(记者陈静通讯员莫彩花黄恩雄)。
本文来源:云开·体育全站APPkaiyun-www.mark86.com